曾经间隔年在星巴克「混」过大半年,基本上就过去坐一个下午,一来二去和店员都混熟了,到后来甚至团建活动都会叫上我。店长也愿意和我聊天,我们常常并排坐。这样一来我就耳濡目染了星巴克门店的运行模式。我注意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人的培训考核机制,比较古典的「学徒制」,另一个是「月报」制度。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每个月,店员都需要和店长面对面汇报当月情况,形式是月报。他们称其为「写故事」。详细列表我无从得知,但是其中有关于自己的表现,还要有一个讲述帮助其他店员成长的故事——他们往往觉得这样的故事难写。
如此,店长可以通过此种描述了解当月全店动态,人人都充当了「告密者」。
对店员个人,虽然背后往往跟我吐槽,但心里知道本月要交差想得好评,就会不自觉遵守各项规范。同时他们会注意帮助他人以得到本月的「故事」,收集素材。
最近在读的《Principles》中,作者在最后也提到了他要求手下每天花10到15分钟写一封电子邮件给他来汇报每日情况,遇到的困难以及反思,供他参考、决策。更进一步,他最后开发了一套软件来收集这些信息。另一方面,这些数据成为了异常丰富的数据库,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所参考,解决问题可以有所依据,评判人物可以有所比较。
故作为管理者,让员工写报告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从上下来,掌握公司动态,而且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全面而立体。个人方面,因为写作是一个私密的(个人对话)过程,如果写作成果要发表并且要符合某种标准,写作者很容易把写作过程中把自己洗脑了,之后的行为会更向自己笔下的描述靠拢。如果是写检讨,那么自己层层剖析自己的错误,即使原来不认错,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仿佛「洗了一遍澡」。有些传销组织很喜欢让人写检讨和自述,正是利用了这一道理。

留学在外,居住空间局促。卧室又充书房,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近日断舍离,重新布局,把「工作台」好好整顿一番,所有杂物都被整理到箱子里放置在另一张桌子上。给自己立下规矩,「工作台」只放最要紧的东西,可以有为某件任务而来的暂时性物品,但是任务完成,物归其位。

闲言少叙,以下列出各位主番,封神定位:

Macbook Pro - 最长期伴侣,最忠诚伙伴。

我拥有的第一台个人电脑,就是 MacBook。之后 Pro 变 Air,Air 又变 Pro,13 寸变 15 寸,15 寸又变 13 寸。Macbook 之于我,「趁手」二字道尽体验。当然我也不全然满意,新版键盘是一个硬伤,好在可以外接键盘。Touch Bar 也实在鸡肋,不过我已经渐渐习惯它的存在。若问我对下一代有何期许?必然是希望有朝一日苹果狠狠心努努力用自家芯片换掉 Intel 的,毕竟在 iPad Pro 上的体现已经超越 MacBook Pro 的大部分配置了,特别是数据密度高的工作上。

Read More

这一年可是很有说头,虽然重点不在书影音上。如果回顾2017年的年度总结,末尾的我对18年的展望就是要找实习,然后找全职工作(是为去年所谓「八年抗战」)。站在2018年底往回看,去年定的目标都达到了,甚至顺利得有些超乎我的想象。

书影音

18年真的没有花很多时间读闲书上。一查豆瓣的「读过」,竟然只标记了两本:《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和《三案始末》,后者还是本小册子。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是在我实习时每天早晚通勤读完的,读起来非常舒畅,摘录我的评论:

「司马氏集结其利益共同体建立晋朝,晋朝又在各利益体的纷争中走向灭亡。历史有其偶然性因素,司马师死得突然,大权到了司马昭手里,埋下了武帝和齐王攸的帝系之争。谁料武帝又生了个智力低下的太子,继承问题就更加纷纷扰扰。如果没有这些偶然因素,即使司马得国不正,也还会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吗?但从必然性的方面来看,武帝生出个不全的太子,是不是因为巨大家族网络背景下近亲结婚?五胡乱华,是不是晋朝平辽之后的北方政策出了问题?仇在此书中着重对陈寅恪的魏晋阶级观提出质疑,得出曹与司马本质上成分相同的结论,司马夺权之后只是继续推进了曹魏本身就要做出的改变。其次,因《晋书》是唐初所写,被当时的政治价值影响,特别是唐太宗自身并非太子即位,所以特别在继承问题上对西晋东宫问题有投射式的判断。精彩的博论。」


Read More

Cheat sheet做的就是“堆砌”,目的在方便查阅。但是对于初学者,首先要理解有什么、怎么用。这篇文章的侧重点在于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这很重要,高手写这些把握不了分寸,容易炫技——从头审视vim指令,这些指令的发明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某一个字母肯定和我们日常体验有一定的联系。我没有去考究发明者真的的想法,但是通过联想,我尝试找出了这些指令背后可能的联系——部分是自己生搬硬套出来的,从而帮助记忆。

移动与定位


上下左右操作,hjkl。非常容易,但只知道他们远远不够。
快速地定位,是在鼠标缺位的情况下最需要做的。熟练掌握定位之后,手再也不用从键盘上移开了,这是VIM巨大的优势。
移动的距离,单位可以分成一个字符,一个单词,一段话。如hjkl是字符单位移动。

Read More

截至 2018-6-5

用iPad多年,一直在考虑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让iPad更加有用,即如何用来创造东西。iPad Pro,在Apple Pencil及Smart Keyboard的加持下,已经逐渐成为一台“有用”的电子设备了。
15寸的MacBook Pro实在太重,我一直期待着有一天出门可以不背电脑。但是因为专业和工作的关系,iPad还是不能替代一台电脑。它运行在iOS上,不能运行IDE,大部分的开发工作是做不了的。有云端的方案,SSH连上服务器干活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这不符合我当下的工作流。
所以我现在想要审视一下哪些事情可以在iPad上完成,哪些则必须用到电脑。在寻求折中方案。先不考虑用得是否舒服,先考虑可行性。

一切网页端都是天然跨平台,所以都可以在iPad上做。虽然体验有时候并不如原生应用。Chrome的插件是个好东西,可惜移动端没有。

写作

专业的写作应用都是跨平台的,Ulysses 或是 Scrivener,iOS端应用都十分精美,所以写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问题在于现在我的博客基于GitHub,需要用的Command line去上传。也许需要用到服务器。
关于写作,想要提的还有键盘输入体验。写本身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手机上也可以写,任意一个编辑软件,如备忘录,甚至微信为代表的聊天软件都能作为写作的平台。但是写这个动作意味着长时间敲击键盘,键盘舒不舒服非常重要。当下的体验,Smart Keyboard的手感虽然已经在便携键盘中算是佼佼者,但仍然不如MacBook的键盘——特指蝶式键盘之前的款式。所以体验上有一些折扣。

编程

这是iPad的弱势,绝对的弱势,现阶段它无法替代电脑。在iPad上能做的只是编辑文件,可以写代码,但是跑不了。解决方案仍然还是服务器,但是没有GUI。当然这还和开发方向有关,如果写网站,没问题。写C++就不行了。

剪辑

体验在iOS上甚至更好。配合专业的软件,可以做到非常流畅的剪辑动作。而且用手指去拖动视频或者音频片段本身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一个小问题的,准确率提不高,当需要精确掐时间的时候,鼠标永远占优。

一些思考

涉及到精确操作的,鼠标永远是更好的选择。我曾尝试过远程分享桌面的方式来用iPad操控电脑,形式是好的,但是涉及到点击,拖动,没办法。手指就是个大肉团,问题很多。说不定Apple Pencil在这个方面能有一些帮助。

另外还想说的是,MacBook做事情和iPad做事情,人是两种思维。前者,思维会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自动进入多任务状态,桌面上窗口多,人会潜意识想好要做哪些事情。而在iPad上,一次做一件事,但一旦进去,有点难以脱身。专注的同时会忘记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完成,不利于多任务。最好在开始做事之前有一个任务列表。人创造工具,有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来改变思维方式。

今年太过漫长,上半年的事情都快模糊了。一段时间赋闲在家,等录取,结果提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补申成功才有学上。期间做了一段时间家教,倒是个不错的体验,有机会可以讲讲当老师对我学习方式的启发。下半年到美国,算是转运,遇到的人都很好,家里人都说是我的缘分。学习也有动力,毕竟颓废多年总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了。后来找实习却不顺利,也算是因为前些年的因果。不要着急,慢慢补偿。

以上是总览,接下里仍旧按书影音的流程来,夹杂一些想法。

在家的一段时间基本在自习算法知识,主要依靠普林斯顿版的《算法》。起初有些难,后来渐入佳境。同时配合coursera上的课程(免费),完成作业。虽然并不能记忆所有的知识点,但后来证明这一段的力气没有白费。

不过回过头来比较,我下半年在美国上学时也修了一门算法课,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课时虽不多,但是课堂的氛围加上作业进度所迫,所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人慢慢吃书。因为课堂的环境反馈强,还有ddl,催促人去大量阅读实践,再加上同学一起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诚不我欺。


Read More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大学所学的概率论通信原理具体有什么用处,相见恨晚。也介绍了NLP、搜索方面的基础概念,很有价值。还能见到人工智能的影子。

从语法到统计

原先自然语言分析最开始是基于语法规则来分析的,但是规则太复杂了,计算量也很大,后来才基于统计的方法,看看哪种说法最有可能概率最大,那么就是对的。

这看似不符合直觉,但完全符合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学个十年语法,不如大量输入实际的语句来得有效。这个研究路径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别光在那看语法背单词,大量真实的用例更有指导意义。

Read More

——今日我以学校为耻,明日学校以我为耻。#两不相欠#

——自大了,做坏人做到学校以你为耻也是不容易的。

——好吧。今日我以学校为耻,明日学校说不知道有这个学生我要去档案馆查一下。

釋「王與馬,共天下」

八王之亂最後一幕,成都王司馬穎與東海王司馬越對峙。越與王衍合作,衍生出琅琊王司馬睿與王導的合作。

睿之渡江,是越與王衍共同安排,非導的獨自策劃。

皇權闇弱,士族扶持司馬氏以實現自己的家族利益。

司馬氏的存在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平衡被打破,東晉也就亡了。

穎與越都連結異族為軍事聯盟。劉淵和石勒支持穎,鮮卑部支持越,江東政權確立後,仍與鮮卑交好,賴以抵抗劉、石。

Read More

韩国

一个韩国人拉着我讲八九十年代风靡韩国的香港电影,以及他最爱的导演和演员。他最爱王家卫,也很喜欢中国第五代导演。但是他不断强调,这两年这些人拍的片子都是什么鬼。他还说以前低估了周星驰的才华。

说起朴槿惠,他马上破口大骂,“她是韩国的大笨蛋,韩国的总统都是大笨蛋。他们和大企业家串通,不管国民的生活。”他说已经连续好几个礼拜六上街倒朴了。他盛赞中国领导人的智慧。

说回电影,他说现在很喜欢贾樟柯,小声告诉我《天注定》这部电影不错,我说我之前下载过,还没看。他惊讶,你们竟然能看得到?我说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看得到也接触得到,不像你们想象得那么恐怖,又不是北朝鲜。

Read More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