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册子从五代十国概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简明介绍了这段「混乱」的历史。体例清晰如教科书(此丛书本来是为科普用)。叙述也从重点处着手,不拖泥带水,作为入门书很合适。内容大体本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等传统文献。
作者总体是客观的,但有很深的时代印记。基于马克思史学来分析总是比传统的找明君忠臣的要好,从生产力发展和阶级矛盾的角度来看五代十国的历史是一大特色。但是涉及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话题上,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五代十国时期,从时间上来说,只有半个世纪,但是割据政权林立,政治极其腐败,封建制度固有的黑暗面,于此充分暴露。研究五代十国的政治史,可以加深我们对封建制度反动本质的认识。然而,五代十国的政治多少也有一些可以肯定的地方,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
唐末以来,分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正义的无休止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使人民遭受苦难……分裂局面不能有效地制止落后而强悍的少数民族的骚扰,而使民族矛盾加剧。分裂局面使中华民族和邻邦国家、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处于停顿。总之,分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五代之际,「契丹最盛」。契丹的强盛,一方面由于契丹人民的顽强斗争;另一方面则和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分不开。在这个过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内部各族团结互助的深厚感情。
当然这是站在后人的立场来看,你要跟当时的人说你们这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族团结互助的深厚感情」,你在哪一边都活不了。
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的吴与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前蜀与后蜀以及河东的北汉是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之所以称北方为五代,因为正朔总的还是在北方,当然也因为宋朝出自后周,为了显示其政权法理。后晋石敬瑭献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作为儿子的礼物。后来就没能收回来,柴荣或者赵匡胤活得久点说不定有机会。
南方政权一般是节度使割据,然后称帝或者承认中原王朝正朔封个国王。
- 吴: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 吴越:唐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吴越王钱镠
- 闽: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
- 南汉: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
- 楚:唐武安军节度使马因殷
- 荆南: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
- 前蜀:唐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
- 后蜀:后唐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
而且当你有朝廷赐予你的合法身份之后,你就师出有名,可以讨伐隔壁不认皇帝的造反政权了。实力强一些的可以硬气一点:「其间自昪元元年至交泰元年,李昪、李璟皆称帝;交泰元年后淮南十四州入后周版图,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奉后周王朝正朔。」
或者地理位置比较好的,蜀。
这里面的两个唐,后唐和南唐,都有假冒伪劣之嫌:「 后唐统治者以唐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目朱温为僭逆、后梁为伪朝……」但实际上:「后唐王朝,是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沙陀族李克用之子李存勗建立的。」而南唐就更夸张——「南唐,是吴太尉、中书令、齐王徐知诰建立的,首府金陵……徐知诰为徐温养子,称帝后改姓名为李昪,冒充唐朝后裔,以便号召。」
政治
作者从十个问题来谈政治,抓大放小,实在是通史科普的正确做法。
- 军阀混战。四个经典战役。柏乡之战,无锡之战(吴和吴越在常州苏州之间打了多年,最后发现都打不过,休兵睦邻),夔、忠、万之战,福、建之战(本是闽内战,各自求援,结果南唐和吴越肢解了闽)。
- 法制的破坏与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朱温因为与宦官的矛盾,后梁期间宫廷是没有宦官的,后来后唐又恢复了。有点可惜。总体来看,五代十国都实行严苛的律法及酷刑,死刑多,动不动就诛全族。
- 不拘一格用人。不拘传统科举。乱世需要能臣。作者再一次强调了阶级矛盾:「五代十国时期,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统治者为了适应形式,夺取和巩固政权,需要延揽某事为之效劳,这些人在政治上能起很大的作用。」
- 兵制的紊乱与整顿。军阀都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禁军是重要的军事力量,以及节度使的牙兵势力也极其强大。随之而来是军纪严酷和兵役制度混乱。直到宋才「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专兵问题。
- 频繁的内讧。老子杀儿子,儿子杀老子,哥哥杀弟弟,弟弟杀哥哥,臣子杀皇帝。「这种内讧揭开了蒙在封建政治统治者脸上的『礼义廉耻』的面纱,暴露出他们内部残酷的权力执政,使人怵目惊心!」乱世也很正常,也不太讲礼义廉耻。我觉得宋的思想工作做得就到位多了。
- 方镇势力由盛转衰。「节度使掌握军权、政权、财权,兼任驻在州的刺史。」权力放出去收回来是很难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好搞。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 冯道式的做官术。批判了一下一仆多主的职业官僚们。
- 外戚、宦官、伶人干政。国事混乱,政治腐败。高中学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宋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南方小国保境安民。两种,一种没有称帝:五代之初,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尊中原王朝,用贡品换和平。另一种,与中原王朝对抗状态的,吴、南唐、前蜀、后蜀,也都有保境安民的政策,其中吴、南唐推行最有力。甚至在有北伐机会的时候也选择不出兵。北方朝代更替,战乱频繁,南方较少,比较懂闷声大发财的道理。
- 统一大业。可惜柴荣早逝,三十九就没了。但为北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经济
农业,北方农业两起两落,与混战和政权更替频繁有关。南方农业大体是发展的,品种也多了,北方农民带来了小麦。南方也非常重视水利工程。
手工业。
商业,割据的问题是商税过重。吴挡住了吴越向中原朝贡的路线,吴越直接海运从山东登陆在往西到洛阳。
「刘氏统治岭南时期……经常抢劫海上商人。这种抢劫行为,造成了广州海上贸易的下降,这大概是促使海上贸易中心转移到泉州的一个因素吧。」
商人是最跑得最快的,你在一地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去另外一个地方。
民族交流
契丹实行过「一国两制」:「 ……政治上采取「因俗而治」方针。对契丹本部地区,循旧例;对所占领的汉族人民聚居地区,行汉制。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河西。此处对河西走廊的描述又勾起我的向往,一直很想找机会走一次。
土蕃、党项、吐浑、突厥。这些传统劲敌,在这个时间段来看都是日渐衰弱的。
西南。南诏变为大理国。段式主政直到南宋末年,忽必烈征大理。
关于丛书
上面说这本书的观点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后记里作者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这套书是吴晗在1963年发起的,他想做一套朝代分册的史话小丛书。他自己写《明代史话》,其余找的都是当时的大家。然后「文革」一来,吴晗首当其冲,或者说文革就是从他那里发端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丛书其他作者也无法幸免于难。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术界迎来了春天。北京出版社决定出版这套史话丛书,重行组稿。过去承诺的作者,有的死,有的病,有的老,有的忙,只有程教授和我继续写下去。
「有的死,有的病,有的老,有的忙」,说得轻,实则沉重。
这本书现在作为「新编历史小丛书」系列出版,我查了一下,主编自然也不是吴晗了。丛书也不再是断代史的形式,内容更广更散些,但还是让人可惜,本来这些人能在壮年以大家手笔写科普小书,做成断代通史系列,实在是所有读者的幸运。可惜「我们走了一些弯路,犯了一些错误」,时代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