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太过漫长,上半年的事情都快模糊了。一段时间赋闲在家,等录取,结果提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补申成功才有学上。期间做了一段时间家教,倒是个不错的体验,有机会可以讲讲当老师对我学习方式的启发。下半年到美国,算是转运,遇到的人都很好,家里人都说是我的缘分。学习也有动力,毕竟颓废多年总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了。后来找实习却不顺利,也算是因为前些年的因果。不要着急,慢慢补偿。
以上是总览,接下里仍旧按书影音的流程来,夹杂一些想法。
在家的一段时间基本在自习算法知识,主要依靠普林斯顿版的《算法》。起初有些难,后来渐入佳境。同时配合coursera上的课程(免费),完成作业。虽然并不能记忆所有的知识点,但后来证明这一段的力气没有白费。
不过回过头来比较,我下半年在美国上学时也修了一门算法课,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课时虽不多,但是课堂的氛围加上作业进度所迫,所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人慢慢吃书。因为课堂的环境反馈强,还有ddl,催促人去大量阅读实践,再加上同学一起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诚不我欺。
对我自己而言,有自知之明:我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新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举一反三来链接以往的知识。但是问题在之后可能就停留在一个大体框架,并不能花时间去深入地研究,很多细节被忽略了,即我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此,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大量实践——这里集中在写代码上,二是与人交流,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能产生问题,交流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三是对已知知识翻来覆去做主题阅读,在此过程中对一些概念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这三点总结起来就是以三种不同的形式不断重复,熟能生巧。
读书——特指在学校里学习——这么多年,近两年才有意识去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找到改善的途径,还算早但也太晚了。后来还自学了一段时间日语,算是把五十音图记熟了,也了解了一些基本语法。但我仍然觉得这种看书学语言的方式太无效率。我的英语,起码在口语方面在到了美国之后是有可观进步的,投入环境之后会让自己潜意识地去模仿他人的说话方式。这个时候语法细节已经完全抛诸脑后了,唯一的目的是达到交流的目的。日语暂时放下了,如果要学,最好能找到一个语伴,自学语言实在是太过低效。而我的唯一目的也只是能交流而不是要用日语写作或者做专业阅读。
音乐部分,我曾在年初的时候说要在今年多听古典音乐,部分做到了。开始时我会自己去选专辑听,记曲目,兴致来时去查曲子的背景。到后来索性就开着古典音乐电台做背景音乐。这有些偏离我起初的目的,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看这一年就当练练耳朵,往后仍然要做更多理解。可能结构化的知识还需要从阅读入手。《柴一》是我的最爱,只要心情低落或者做作业看书到很颓废的时候就放柴一,鸡血作用显著。另外《行星组曲》也是常听的一套。
另外收听习惯也有改变,因为地域的限制,网易云音乐在美国大部分用不了。遂转投Spotify,歌单自然而然就成了主要的收听单元(Spotify的特色),相对省心多了。我还订阅了Apple Music,国区价加上学生折扣,一个月只需要五元,价廉物美。AM的优势在于新歌更新非常快,缺点是版权上老歌比较缺失。电台也是其一大特色,歌单方面也不差,音乐编辑会精心设计歌单介绍词,明显可以感受到苹果在音乐方面的投入。除了古典音乐之外,我还经常在看书做作业时听Chill,这种音乐称其为电子环境音,类似MUJi或者优衣库的背景音乐,给人一种我今天要卖掉一百件衣服的激励感。
影视方面,上半年仍在看日剧。《四重奏》是其中最好的一部,也是可以进入重看名单的一部。后来一时间网上大量清理无版权内容(实际上很多有版权的也被下架),B站横尸遍野,尽是失效的链接。从此之后,每周在线追日剧基本上不现实了。我的追剧热情也减了一大半(看来我的需求也是建立在渠道的便捷上)。另外还有一部不算常规的日剧,《火花》,Netflix日本制作,改编自小说。十集的电视剧打造出超长篇电影的质感。开头慢,但后面绚烂无比。就好像烟花一开始升空,若影若现,只有到某一高度才瞬间绽放。
总体来说我仍然对英剧抱有独特的偏爱。年初集中补了《摩斯探长前传》四季。之前对英式侦探剧的印象停留在《神探夏洛克》,但是《摩斯探长前传》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剧。剧情缜密,摩斯探长并没有福尔摩斯那样的天才,更像是一个普通人,情感更加真实。他有缺点有生活,更惹人喜爱。而且四季的水平一直保持在高处,不像夏洛克高开低走,后来甚至有些敷衍。
到美国之后反倒是没有时间看剧,因为订阅了hulu,看了几集《Ricky and Morty》和《This is us》,但在尽是ddl的节奏里,没有心思去看剧。后来Final期间倒是抽出一天来看了一部英剧——英剧永远那么短小精悍,我才能付出勇气去看——《The end of the fxxking world》,也只有英国人能想出这种剧来,两个神经病,离家出走,惹上人命官司,很英式朋克了,推荐。
接下来我想讲讲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年最大的一个转变是到美国开始读研究生。上半年申请非常不顺,甚至差点没有学可上。最后等到将近七月份才拿到正式的录取通知。花了最短的时间办好签证买好机票,然后飞到美国。也可能是因为和上半年形成了对比,到了美国之后反而觉得事情顺利了不少。
在美国开始了独立的生活,感到自由了许多,也自律了许多。正因为过程的不容易所以格外珍惜这个结果。上课的感觉也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最感恩的是到美国之后我遇到人都很善良都很优秀。他们都对我非常好,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回到学习方面,托新设备的福,我的整个学习流程的效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首先是iCloud的全面融入,iCloud在近两年渐渐变得能用了,原来它充其量躲在幕后帮你同步一些照片和通讯录,是个幕后的角色。而现在它走到了台前(特别是iOS11加入file这个app之后),我将所有学习相关的文件全部放在iCloud里面同步,我的所有设备一下子都能获取。这样一来,整个学习过程实现了无缝切换。我可以在课堂上用iPad记笔记,回家用MacBook复习,再也不需要拘泥于一种设备。除iCloud以外,iPad,准确的说是iPad Pro绝对是最大的功臣。从iPad发布的那天起,我就一直想要一台,目的就是用它来学习。可是知道我有了一台之后,我发现它并不能用来学习,使用方式太不自然了,触屏玩玩游戏还可以,要看学习资料,马马虎虎,但是想要做点批注写点笔记,基本上不可能。市面上的笔我也了解过一些,试用了一些,全都没有满意的。到iPad Pro可以说是真正的pro,加上Apple Pencil,这就是效率设备的完美形态。我用它做了半个学期的笔记,体验超越过去所有方式。无纸化学习之后省心了很多,再也不用担心笔记不见的情况。整理笔记也变得异常方便,加颜色、调位置、对笔记的再加工,一切只需要一台iPad Pro。
我认为这是未来学习的发展方向。个人知识库可以轻松地依靠这些进化完美以及稳定可靠的云服务建立起来。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去美国前,我专门花时间整理了一下我大学时期的笔记,好几大本两指厚的本子,花了一个下午我将它们扫描电子化了,估计我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再去碰他们的实体了。所以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今年我还彻底实现了苹果全家桶。九月份发布会之后我在美国入了Apple Watch3以及垂涎已久的AirPods。这两样东西也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观。首先是AirPods,上文说到iCloud连接起我的多台苹果设备,那是通过云端数据库。而AirPods仿佛是把我的耳朵连接到了我所有设备上,带上之后我可以选择任意一台设备连接,而且在收听过程中我也可以随时选择另外一台设备。用过其他蓝牙耳机的人知道,一般蓝牙耳机连接一台设备之后,别的设备是无法抢的,也就是说必须要从当前的设备断开,然后另外的设备才能获得连接。AirPods的机制则很不同,AirPods连接的是你的Apple ID,只要你所有的设备都用的同一个ID,那么它相当于同时连接着这些设备,设备间的切换也就毫无困难了。再加上Apple Watch,瞬间人机一体,表可以控制音乐播放,它本身也可以输出音乐。走在路上如果想听音乐,不需要打开手机,接听电话,不需要拿出手机。所以在买了表之后我iPhone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今年也没有任何换机欲望。将来真正对iPhone销量形成威胁的我认为应该是Apple Watch,因为这才是未来的样子。我相信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每人要拿着一块砖头一样的设备是多么愚蠢和没有必要。
另外一个想要提一提的变化是我开始使用“子弹笔记”来做日志。原来我有一段时间是在Day one里面写日记,但是到后来打开的频率非常小。一是惰性二是整个软件还是给人一种很重的感觉,让人不想打开。后来我重新审视对日记的需求,意识到我记日记着重点还是在事件的记录,较少当日感想。另外我的目的主要在对第二天的规划。所以明确目标之后,我真正要的时候一个当日事件的列表以及checklist。文本上越自由越好,根本不需要别的功能。iOS自带的记事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就把这个部分放到了记事本里,得益于原生应用,同步方便,整体轻量化。大概格式是每个月开一个记事,每天则是单独的一个列表。markdown也可以做,类似:
1 MON
- check reading
- check walking
前面是check按钮。这样一来,整个月的事情都非常清晰,我也可以基于当天的记录对第二天做出合理安排。这种形式集日记和待办事项于一身,正是我多年来想要的。让我自律了很多,有节奏了很多。
今年的总结没有用榜单的形式,因为有太多别的想说了。对于2018年,有一个方面是对理财领域的拓展。一个人在国外可支配的财富反而变多了,父母会一次性把很长时间的生活费学费打过来,如何分配变得很重要。以往是每个月领取生活费,会觉得无论怎么用都行。但是现在会觉得钱不舍得用了,也更想知道自己的用在哪些方面了。学费房费都是固定的,剩余消费电子产品以及伙食费之类的需要好好记记账。当然理财不只是记账,最好能够钱生钱,开始入门投资领域,不管是美股还是基金,都要花点时间和“学费“去走一走。这些知识应当是每一个现代人都要了解的。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如果运气好,18年暑假最好能有一份实习,可以得到人生第一份工资,到时候如何利用这笔钱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说到实习,今年的一大任务就是这个实习,春季学期要想尽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去面试,同时精进自己的技能,一是硬功夫,包括算法题,编程语言,相关基础知识。二是业务逻辑,工业界里的某个领域用什么框架,框架接口如何调用,如何用这个框架去实现某种功能。这个部分可以上一些网络公开课,能够有证书,更有说服力。三是对现有的项目进一步开发,一个网站,一个应用,一个游戏,都要做出些样子。
与以往不同,我这次想把展望的时间跨度延长,现在这个人生阶段,目标性非常明确。首先,暑假能找到一份实习,公司有名与否不论,但做的东西要是业界流行的。如果实在找不到,找教授去做项目。同时也了解一下秋季学期能否空出来实习,要表现出这个意愿来,这样才能在各方各面获得更多有效信息。闷声发大财在这方面不适用。明年在此基础上找全职工作,一开始一定要冲刺,基础就要牢靠,目标是湾区大企业。用完OPT在看是否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国内大厂的实习也要关注,不要错过任何机会,就算当作熟悉国内招聘流程也是好的。不过侧重点仍然在美国。总的来说,战略上打持久战,战术上打歼灭战。一次完成一个任务,不要拖延。
好了,以上是2017年的总结。纵观全年,同志们,革命形势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