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假,因为有一个亲戚在上海住院,所以两天都去探病。所住医院为上海长海医院,位于上海东北部的江湾区。第一次开车到医院的时候,路过一个残破的石制建筑。它被铁栏杆围住,建筑前的空地上杂草丛生,里面却停着几辆轿车,爬山虎盖满了墙壁,建筑整体风格是传统的,类似于中山陵。我估摸着它建于民国时期,上了年头,但仍然疑惑这样一个建筑为什么荒败至此,而且这是在繁华的上海。
我打开手机上的地图,定位。地图显示在我身边的这个建筑是「上海市图书馆旧址」,这大概能解释它的古老,但依然无法解释它的残破,而且这让我多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上海市图书馆在东北部的江湾呢?这在民国应该算是郊区,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何以造在这里?
好奇心来了便挡不住。
我上网搜索「上海市图书馆旧址」,但显示的信息都不是关于这个建筑,却指向市中心的图书馆旧馆。于是我把「黑山路」也加入搜索关键词,结果出现了零零散散的有关于「大上海计划」的条目。这个名词有些陌生,但我似乎曾经见过,应该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建筑以及江湾体育场有关。看来这个图书馆也是「大上海计划」产物。我随即开始搜索「大上海计划」,一段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历史逐渐揭开它的面纱。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市中心被外国租界占据,民国政府索性在江湾五角场地区开辟「新市区」,计划长远,规模宏大,要把上海建设成远东第一大都市第一大港口(亦是孙中山《建国方略》里的目标。同期还有南京的「首都计划」)。可惜不久淞沪会战爆发,租借以外地区受到重创。抗战胜利之后形势变化,「大上海计划」不复提起。
虽然「大上海计划」未能实现,但仍然留下了一些建筑遗存,它们曾被寄予厚望,然而终究敌不过命运的捉弄,被遗弃,被淡忘,而后又以各种形式重生。它们经历战火存活了下来,但又回不到原来的位置,静静地伫立在上海的东北,像是「无才补天」的弃石。
但总有人会去关注它们,我关于「大上海计划」的零星记忆,就来自曾无意浏览过的几篇文章。一般的游客不会把这个区域列为目标,但一些倾慕民国建筑的人特意到江湾来走访这些「遗迹」。对我来说,相比外滩那些「万国建筑」,「大上海计划」的遗珠们更像是刻意用民族风格来彰显一个弱国抗争与复兴的决心。而「计划」的未完成,给它们增添了一份「缺憾美」,让人不禁遐想——如果历史给了「大上海计划」一个机会,那么现在的上海甚至是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在医院探病的两天内,我抽空走访了长海医院附近的几个建筑。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现上海体育学院) |
政府大楼地上的旧上海特别市地图 |
长海医院对面是上海体育学院,旧上海特别市政府现在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公大楼,坐北朝南,上海市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列在中轴线两侧。建筑后方是「中华民国廿二年冬上海市各界公建」的国父像。内部地上有旧上海特别市的地图,东北角黄浦江左岸那个「中」字形的黑色区域就是「大上海计划」里的「新市区」。我进入体院的时候正好碰上新生军训,在淅淅沥沥的小雨里,学生们在排练汇报表演。大楼里没什么学生,只有几个教官和一对中年男女,教官们似乎也在参观,不时驻足仔细端详。而中年妇女穿着百褂,应该是学校的医护人员,而旁边一个男人在和她用上海话讲着这幢大楼的历史轶事。在同一个楼内的三拨人,可以说身份背景全然不同,但却都在细细体会琢磨这建筑的外在与灵魂,还真是一种神奇的感觉。
旧上海特别市博物馆(现长海医院影像楼) |
博物馆内部灯饰 |
而除了政府大楼和图书馆旧址,博物馆现在则是长海医院的影像楼,正在完成和「博物馆」浑身不搭界的功能。内部的构造保存得很好,极具中国特色。
中国航空协会(现第二军医大学建史馆) |
长海医院内还有一个建筑是「中国航空协会」。我探病的病房在八楼,朝窗外看去正好能看到它。「中国航空协会」的建筑特色在于,你只要从上方看它,一下子就能明白这幢楼一定和飞机航空有点关系——因为它被设计成老式飞机的模样。作为航空院校的学生,难免对它有亲切感。我也一直很喜欢这种建筑理念,即用样式来体现功能和特色,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我们学校不能把教学楼设计成航站楼的模样,然后命名为T1/T2/T3…如能实现那么校园就不会变成现在这种建筑都是四四方方的「棺材楼」的状态了。
「计划」中留存下来的还有「江湾体育场」,现在已经被修复重新使用了,因为所在位置超出步行所达范围,所以这次没有去参观,经过的时候倒是一睹了它的外观。
旧上海特别市图书馆(现废弃) |
「旧上海特别市图书馆」曾是「同济中学」的图书馆,现在被废弃不用,据说江湾区政府准备将它修缮扩建,打造成江湾区图书馆(现有的图书馆是一期,计划中本来就为图书馆的扩建留有余地)。看来「图书馆」是众遗珠中唯一能够「回归自我」的建筑了,祝福它。
国民政府想在租界「洋上海」之外建造一个先进现代而又具有传统中国风格的「新上海」,但未能成功。「大上海计划」的纸页也已经被历史的风暴吹得四散难觅了,但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案例,它仍然能够给后来人以启迪与灵感。